Jan. 2020
那天走過高中校門,才發現高中畢業九年了。
最近社群媒體上滿多朋友在發十年回顧,悚然一驚的同時,也才意識到這會是我人生第一個有意義的十年回顧吧!
我還記得我十四歲的時候,大我兩歲的玉米學長跟我說:「我們只剩十年屬於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25 歲以後,就有很多社會責任,例如結婚、養家、照顧父母。」
我那時輕笑道:「沒那麼嚴重吧!我覺得至少能到三十歲。」
過去這十年,正是學長說那人生中少數能完全屬於自己的黃金十年。
我還記得我在大一國文的作文中寫下我對大學的焦慮和期盼,我覺得大學是人生的黃金四年,是那些成年人總是要提的當年、交到一輩子好友的地方,因此我要好好把握不浪費。
傻孩子,你大學唸了六年還休學呢!所以應該是沒什麼黃金四年或什麼黃金十年的吧!
如果要總結過去十年,應該就是我前老闆泛科學的前總編輯鄭國威說的:「我認為應對迷惘最好的方式,就是忽略自己很迷惘的這個事實,然後持續地、猛烈地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持續地、猛烈地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在得憂鬱症,以淚洗面和在沙發上面對著電視枯萎,但我至少在憂鬱的空檔還算滿努力嘗試的。我的領域換了又換,大學前兩年修課根本是台大不分系,試了自然科學研究、網路媒體、人文社會研究、科技新創,到現在做公民科技。好像是每一年做不同的一份工作。我真的嘗試了很多東西,但相對來說,在 26 歲的此刻很迷惘,自己能夠讓人信服的專業是什麼呢?
也許是這樣的不確定感與在台北感到自我停滯,我才這麼熱愛旅行,背起背包或拉一個小行李箱,就可以從隆冬晃蕩到酷暑。在旅行中最迷人的是,認識到人生有各種不同的可能、社會文化有很多面向,真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喜歡跟當地人一起上傳統市場買菜、學當地的舞蹈、嘗試各種交通工具、聽他們的故事和夢想。我跟他們是多麽的像。
十年來最大的成長可能是英文變好和我終於願意吃抗憂鬱藥了。
這十年是走入國際的旅程,從講英文掛黑板沈默三分鐘到用可以英文幫新創募資、全世界都有朋友可以聊天,自己的視野更開闊了。至於憂鬱症,我已經放棄憂鬱症會好的這個想法,只能與它共存,只求狠狠摔跤之後可以姿態優雅地爬起來昂首闊步。
前陣子回系上演講,才發現自己莫名其妙找了很多機會去嘗試,從來不是坐以待斃的人,也不是因為身上有什麼標籤就覺得該去做什麼的人。我是個會想要規劃人生,但人生好像都沒有按照我規劃的人,很多事情好像就是當下的一個決定影響深遠,像是兩次工作機會是決定要應徵當天就寄出去然後被錄取了。沒錢付住宿就用奇怪的方式換宿,例如演講或是教學。
生活上我搬出來自己住,談了幾場戀愛,學習去跟另外一個人的價值觀磨合。在親密關係中回頭檢視自己,會發現有很多事情一點都不理所當然。我也發現自己不同的面向,例如在關係中自己其實非常小女人非常黏會想盡辦法符合對方期待,但又受不了大男人。在感情的價值觀也大轉變,從覺得要從一而終,到認識到人生在不同階段需要不一樣的伴,兩人交往需要嘗試、付出與彼此調整,不適合就分開也許是最好的,畢竟感情的深淺也有很多種,有些時候愛過就足夠珍貴了。自己好像也會從關係中帶走一些東西,一些我本來不太注意的東西,像是對內心的探尋、對組織運作的著迷、或是對某種食物的喜愛。
我大學憂鬱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在看言情小說,可能有看到上千本。目前最喜歡的一本仍然是席絹 2005 年的作品《我的藍》。我一直以來記得的結局是,他們彼此互相牽掛,但不要求對方為了自己放棄夢想,男生盡他的家族企業責任,女生去追求她環遊世界的自由自在,在世界各地一年一會。我用這個結局跟不少人解釋我現在想要的愛情,因為我未來十年希望能在全世界各地工作,不想為了任何人被綁在一個城市裡。但我剛剛為了去翻找正確的書名,卻驚愕地發現,最後男女主角還是結婚在一起了,讓我非常失落,最終他們還是要落入一個傳統的婚家腳本裡。
「你要搞清楚人生中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嗎?」一個瀟灑幹練的女性長輩,在貴婦咖啡廳無敵窗景前問我。
「事業。」我秒答。
想做一番事業是我最大的心結和掙扎吧!我一直有很大的野心、督促自己要努力、告訴自己可以做得到,卻一次次因為心理狀況讓自己跟很多人失望。
我就是沒有辦法甘於平凡或庸庸碌碌過一生。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我想改變、我想創造的事情,我真的不甘心我做不到,而且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不是因為外在環境艱困。
我從一張娃娃臉被誤認為三十幾歲老闆的女兒,到因為能力被認為資歷比我實際年歲資深,還是有所成長吧!只是中間真的雷過很多人,例如拖稿或搞消失、憂鬱到不敢進辦公室,我實在不懂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給我機會,只能每次都好好把握,出槌時盡力補救找人救火,長大了一點現在比較知道如何應付自己的低潮危機。
某份工作被拒絕續聘時,主管說:「你很聰明很有潛力,有時候會做出超過一百分的東西,但你有時候做不到六十分。公司需要的穩定有至少六十分產出,偶爾八十分的人。」
追求穩定一直是我的心結,今年要努力的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型態、找到自己工作的方式。我從高中超級自律每天早上 6:30 到學校的人,變成早上起不來的人,變成做事總是拖延趕死線的人。
有段時間我非常依靠腎上腺素,我會連續工作 12–18 小時,然後再狂睡一天,這真的對健康非常不好。獨自一人的任務我很難完成,但在會議上時不打迷糊仗,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有些討厭吧!執行不力還在會議中挑毛病。
工作上另一個心結是我做事總是很貪心。接了太多事情結果貪多嚼不爛,只要一點事情出差錯就會銜接不上,然後整個人爆掉。怎麼拒絕那些有趣事情的誘惑,也是自己的功課。
我想我並沒有成為十幾歲的自己希望成為的大人。但我別無選擇,只能擁抱這樣的人生,其實也還滿精彩的不是嗎?像是搭雲霄飛車,又像是在山中探險。
回首十年,我最幸運的是一直有朋友和家人,在每個深陷泥淖的時刻,都有人拉我一把,有人陪我走一小段路。有時我真的覺得自己不值得,到底我哪裡好讓大家這樣對我好。
曾經一位歷史系的教授回信給迷惘的我,他認為做研究有三個階段——動物、植物、礦物。在動物階段各處游走,在植物階段向下紮根,在礦物階段將知識凝聚結晶。而年輕人在動物階段多看多嘗試是好的。
「⋯⋯我自己算是相當晚熟的人,或許也因此,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在三十五歲前能知道自己要作什麼,應該就是很不錯了。當然,這是自己在經過幾番嘗試,幾度徬徨遲疑之後的選擇,而不是人家代為決定的人生路途。你的大學生涯似乎比別人多了些周折,猜想這當中,或多或少有些困衡慮的心路歷程,有了這樣的過程,人生應該會比較深刻一些吧!
我曾經半開玩笑地和朋友學生說:人生的進展應該是由動物而植物而礦物。動物四處奔波,好奇地觀測探索;看清楚了以後,就學植物,選擇一個園地固定下來,深深地紮根,努力地成長,開花結果;最後能集中精力,設法結晶出最為菁華的東西,藉以抵抗時間的侵蝕⋯⋯」
過去這十年也許以遊走作結語也是不錯的,東看看西看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現在興趣慢慢沈澱下來了,告訴自己要紮根發展專業了。
我還記得自己說我二十五歲要到矽谷闖,怕超過這個年紀就太老了。現在想想,自己嘴上這樣說,但沒有真的付諸行動,現在則是專注的公民科技領域並不是以矽谷為潮流。不過,至少我現在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了,想要做出能促進公民參與和民主的科技產品。
未來十年會是怎樣呢?我真的好希望能夠出國工作。
我對三十五歲的自己也是有一些期待,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方專業,在海外歷練,在國際專案游刃有餘,然後再回台灣。
希望自己十年後不要失望。
May, 2020
回過頭看自己年初寫的文,只想說:「傻孩子,只不過幾個月,全世界就因為 COVID-19 疫情天翻地覆,你要怎麼計畫自己未來十年呢?」
看起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多愛自己一點、多支持自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