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an Help(上) — 開放政府可以怎麼做議題釐清對焦?

Yun Chen
13 min readJan 19, 2019

--

台灣的數位政委唐鳳身穿「Taiwan Can Help」的 T-Shirt,在行政院數位創新空間(PDIS)與 Civic Tech Toronto 合辦的工作坊裡,簡介台灣開放政府歷程。「台灣在數位和開放政府這一塊走得很前面,我想要來知道實際上到底怎麼運作。」一位當地的智庫分析師表示。

接下來兩天在多倫多的工作坊會實際跑一次行政院開放政府協作會議(Participation Officer Network Meeting,簡稱 PO 會議)中使用的議題釐清流程去清楚界定議題,與數位法規調適平台 vTaiwan 如何引入線上公眾討論和多邊利害關係人諮詢會議。這次工作坊也找了不同的參與角色 — — 設計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 PDIS 專案顧問服務設計師張芳睿、實際參與的公務員也是農委會的開放政府聯絡人簡銘錦、資策會科法所派駐 PDIS 協助 vTaiwan 的法律研究員蕭郁溏、PDIS 辦公室的公務員蔡琬梅,我則是以 g0v 社群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在此分享工作坊流程與心得,供各級政府機關與民間倡議者,有工具能夠進行議題釐清與開放參與。

CC BY joke@PDIS

所有的工作坊素材、投影片、共筆在此:https://beta.hackfoldr.org/toronto-pdis-workshop

工作坊也錄影上傳在此:

相片集:

https://ey.pdis.nat.gov.tw/shared/dYrUbFqNGxuA63KdShaiNnEn5spqR8KjzQMvZQDp7E6/#15

多倫多當地的參與者則有來自多倫多市政府、安大略省政府中負責做開放政府、數位服務、政策創新實驗室的政府工作者,公民科技社群與 NGO ,大家想要知道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讓更多元的公民和社群參與進政策制定。

可以從 PO 會議和 vTaiwan 學到什麼?

在唐鳳和 vTaiwan 以數位化開放政府受到國際矚目的此刻,我想把開放政府、數位工具、更好的政策這幾個概念切開來。對我而言數位工具是為了達到開放政府和公民參與的手段,開放政府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要有更好品質的政策,一個好的流程不一定需要新的數位工具,但一個好的流程要能讓更多人參與並且對政策品質有幫助。

我覺得這次工作坊的重點是:

  • 數位工具怎麼讓更多人參與政策決策
  • 怎麼找到問題核心
  • 如何在多邊利害關係人會議中找到共識與可行下一步

開放政府聯絡人會議(PO 會議)

PO 會議,也就是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是唐鳳擔任數位政委後,在每個部會至少找一位開放政府聯絡人(Participation Officer,簡稱 PO ),每月召開兩次開放政府聯絡人會議,一開始針對行政院官方連署平台 JOIN 上超過五千份連署的民眾提案,由各部會的 PO 決定要處理哪些提案,進入議題釐清的程序,並邀請提案人、專家、政府各部會參與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精美介紹網址:http://po.pdis.rocks/zh-TW/

目的:

  1. 為了培力公務員能夠跨部會協作,花時間釐清議題與找解法而不先急著回應,並且能有以人為本的政策設計。
  2. 不只把公民當作使用者或是民眾去研究,而是讓使用者和公民的聲音在政策規劃前期就能加入參與規劃。

因此涵蓋了提案、連署、議題釐清、網路徵集意見、利害關係人會議、直播等流程。

其中,這次工作坊特別會芳睿跟各部會 PO 一起發展出的議題釐清方法,對於民間想要倡議社會議題和政府發展政策都會有幫助。我們需要先釐清議題到底是什麼,到底有哪些問題(problem)、疑慮(uncertainty)、資源 (resource)、風險(risk)、佐證資料(reference)、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全部盤點完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問對問題(question),發想點子(idea)和解法(solution),再來找利害關係人一起開會,才能夠聚焦與有實質進展。接下來的討論都以 Uber 在多倫多的法規調適問題作為出發。

PO 會議之議題釐清方法論

「開放政府聯絡人協作會議是一個定期會議平臺,原則上每月舉行二次,於週五召開,討論特定議題,希望在行政院各部會與關注特定議題的利害關係人間,建立一個溝通與協作的機制,且透過專案顧問導引,從操作中落實開放政府的思維,熟悉政策設計的理念,演練設計工具的流程。」引自 2018 年 1 月 5 日衛福部針對《全民健保,長年旅居國外、退保期間過長者,不得成為納保對象》的協作手冊

開放政府聯絡人協作會議(PO 會議),是培力協作的過程,想要帶來的文化改變,想要讓公民的聲音儘早進入政策制定流程,並且協助政府內外各利害關係人開會聚焦,也讓第一線的公務員可以參與議程設定。(可以參考一場協作會議是怎麼開的?

其中 issue mapping 是 PDIS 專案顧問張芳睿與 PO 一同發展出的議題釐清方法論。服務設計出身的芳睿將政策出台劃出一個流程圖用來分析,用圓弧表示是因為一段的終點也是下一階段的起點。這次工作坊主要聚焦在資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與資料分析(data structuration & analysis)的議題釐清(issue mapping)方法。

photo credit: Fang-Jui Chang

在台灣的開放政府協作聯絡人會議中,芳睿會將收集來的資料,分為問題、資源、風險、利害關係人等欄位,然後用 realtimeboard 拉成線上心智圖,在實體的協作會議時協助討論聚焦。這邊的圖片是澎湖禁漁區一案所做的分析。

所有的開放政府協作會議討論的提案,會有心智圖、簡報、錄影、逐字稿上網。這邊提供以酒駕鞭刑的提案討論為例:

開始動手 issue mapping 吧

並不是用數位便利貼拉一拉就比較潮可以幫助議題釐清,芳睿的 issue mapping 要求把議題中的問題拆解。接下來所有操作的單子、海報圖和範本都可以在 Hackfoldr 裡找到,你可以自己拿去印跑一個工作坊。

完整的 issue mapping 包括問題釐清、政策/策略盤點、盤點利害關係人三部分,這次工作坊側重在問題釐清的部分。完整版可以參考: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buSNpJ9_5RAFR46yxcziT-i_tuteq2aZmbIdcUezOA/edit

這次工作坊的流程就是由左到右從問題討論到解法:

  1. 列出問題並分類
  2. 劃出利害關係人圖(Stakeholder Map)
  3. 寫出 challenge statements(How Might We…)
  4. 發想解法(idea development)
  5. 提出解法相對應的風險(Risk)和資源(Resource),改進解法
  6. 將解法連到相對應的 responding bodies
  7. 列出評估解法有沒有效的標準(evaluation)

所有的討論圍繞在 Uber 在多倫多的法規相關問題。

  1. 先列問題和佐證資料吧!

「Uber 在多倫多引起的法規爭議」實在是太模糊的題目了,所以要先準確的定義要討論的問題(problem)是什麼,於是有了 problem statement sheet。

首先是 problem statement!然後最好要附上資料來源(reference),例如: Uber 未提供如同計程車司機般的安全駕駛訓練,會造成安全問題,如果可以附上相關的資訊來源會更棒。討論的時候芳睿鼓勵大家除了想 Uber 造成了什麼問題,和 Uber 嘗試要解決什麼問題。 Uber 解決的問題對於規劃政策也很重要。

你可以發現這張卡除了問題(Problem)之外還有疑慮(Uncertainty)、想法(Idea)、資源(Resource),因為在發想問題時,大家時常會想出不是問題(Problem)的句子,例如:

  • 疑慮:我擔心 Uber 司機的勞動條件未能受到保障。
  • 想法: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對 Uber 課稅然後補助公共運輸。
  • 資源:

因為一組每個人都可以寫很多張 problem statment,因此我們先將這些問題貼在牆上並做初步分類,並且畫出大分類之間的關係。

我們這組將問題分成五個面向:

  • 塞車(Congestion)
  • 公共運輸破敗(Emerging from broken transit system)
  • 新的運輸經濟模式(New Mobility Model)
  • 司機工作條件(Driver working conditions)
  • 乘客安全(Safety)
這是別組的,我的照片還撈不出來。Photo CC BY joke@PDIS

2. 畫利害關係人關係圖

定義好問題之後,才知道會被影響到的利害關係人有哪些,有哪些人/團體會得利或受害。

stakeholder map 由三個同心圓組成,從裡到外是核心(core)、直接利害關係人(direct)、間接利害關係人(indirect)

以我們這組為例,核心的利害關係人是 Uber、計程車、政府等,因為有個問題是很爛的公共運輸造成 uber 的需求還有交通堵塞的問題,所以沒有車的通勤族也會在間接利害關係人的範圍內。

Stakeholder map 如右邊的海報紙,一樣是別組的QQ。Photo CC BY joke@PDIS

3. 寫出挑戰目標(challenge statements)

(How Might We…)

界定好問題和會被影響的人後,我們要給我們的解法定一個目標,不只是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是點出要往什麼目標邁進,可以使用「我們如何達成 XXX」(How might we…)作為開頭,例如:

  • 我們可以如何從系統角度解決交通的需求,包括公共運輸、共乘、共騎等,讓多倫多市民都能有公平、安全的移動?
  • How might we address transportation needs from a system-wide perspective, e.g. transit, active transportation, ride sharing etc, so that Torontonians have equitable, safe mobility access

幫助你更好地寫出 challenge statements,可以參考以上的欄位挖空,填入「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可以如何{動詞}針對{目標對象}達到 {目標}」

4. 發想解法(idea development)

有了 challenge statement 後,就是絞盡腦汁發想解法,跟一般 brainstorming 不一樣的是,發想完的解法需要再考慮「風險與資源」而去做修改,檢視這個解法會造成的風險或是無法推行的原因,還有手上可動用有的資源,再生出對應的解法,可以這樣做好幾個循環。

因此經過考驗質問的解法,接下來要對應到負責的單位/團體,誰來實現這個解法?可能是地方政府、聯邦政府、捷運公司、計程車公司等。芳睿有提醒,解法不一定是要政府的政策,可以是公民社會組織發起的行動,或是產業界的合作。

於是我們有個解法是更好地整合私人運輸與公共運輸,例如地鐵之後的接駁,這樣相關的單位會有通勤族、公共運輸服務提供者、Uber/Lyft 等共乘服務、共享自行車服務提供者等。

5. 評估標準(Impact measurement)

有了誰來實現某個特定的解法或政策之後,需要定義怎樣算是成功,你要怎麼測量?你評估的指標是什麼?

我們這一組因為時間不夠,非常匆匆地寫下調查通勤族滿意指數等方法。

紀錄與回饋

我也用了自己開發的 sense.tw 做了數位化紀錄,點入網址可以放大看到細節:

https://sense.tw/map/49db252f-6a55-46ea-89b2-1a88a714f54e?object=bfa4cc16-22a6-4a27-80e4-27640761104f

工作坊參與者的回饋有:

  • 非常仔細的分析方式拆解議題
  • 沒有想過除了發想政府政策外,可以考慮民間的解法

最後的最後,農委會的 PO 銘錦分享她當 PO 的經驗,台下的提問非常的犀利:

Q: PO 的制度會挑戰到既有的權力結構與公務流程嗎?你怎麼面對?

A: 開放政府協作會議都會邀請主責部會參與,最後決議由主責單位決定,開放政府協作會議作為參考跟開放討論的空間而沒有強制力。

Q: 你是專職還是兼著做 PO?

A: 在既有業務上做開放政府聯絡人,大約佔我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只有金管會有專職的開放政府聯絡人。

Q: PDIS 的錢哪來的?

Q: 其他國家要如何導入 PO 會議?

有鑒於文章實在太長了,只好來學其他 Medium 部落客來請大家幫忙拍手。

1–10 覺得得到有用的資訊

20–30 覺得要多寫公民科技與開放政府的文章

30–50 有 insight 和受用的觀點

--

--

Yun Chen

Nobody in g0v.tw, PM of disfactory.tw. Caring #civictech #opengov #socialdesign. Now researching on Internet and open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