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真的自己寫 SOP…我是誰我在哪裡

Yun Chen
7 min readFeb 22, 2022

可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我總是這樣自嘲,畢竟年年幫人看出國申請研究所的 SOP(Statement of Purpose) ,我這幾年來卻因為各種理由不敢或是沒空申請(主要是因為成績太差)。

四年前寫了一篇〈寫一篇真摯動人的 SOP — Why you and why this program?〉,是我 Medium 上流量最高的文章。說來好笑,這次當我自己寫不出來時,有個朋友說:「我們現在一起用你文章寫的方式試試看吧!」

結果我發現列個人特質(personality)和(motivation)的單字好像沒什麼效果,蠻抱歉誤人子弟的。

我可能也寫了快十個版本的開頭,比較哪個會最吸引人往下讀。好幾個留學歐美的台灣朋友都跟我說:「所以你的 moment 是什麼?」但我怎麼想都想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時刻勾動我往公民科技這條路上走,好像就自然而然晃蕩過去了。我現在理解那個要寫下的時刻不是因果關係的頓悟,而比較像是拍下決定性的瞬間,展現那個時刻的我。

客製化 SOP

我這次申請七間學校,每間學校的 SOP 都是重寫,因為每間學校的 program 特質都不一樣。我之前沒有自己申請,因此不知道關於 SOP 一個很重要的事 — — 每間學校針對 SOP 會給不同的 prompts。台灣同學的慣例好像是先寫一份公版修到好,然後再抽換最後一段的校名和想要跟的教授。

但其實,直接回應每間學校寫的 prompts 會好寫非常多,也會比較呼應該 program 想要的特質,能緊扣主題。我大病一場,在截止日前三天才出院,我 SOP 還沒開始寫。我就只能硬著頭皮,照著 prompts 上的列點,分段闡述。我蠻驚訝的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挖出了一些我以為跟這個研究所無關的經驗,加進去就把拼圖拼起來了。有一間學校特別要求寫學術經驗,可是我之前的學術經驗跟要申請的課程沒什麼關係,但我就平實的寫出來,然後突然打通任督二脈看到我跨領域可以做的酷事情。

Be bold!

我申請的方向是跟打造科技產品的跨領域課程,意思不是純技術或是純設計,而是強調多元性的課程,一部份是因為我想要做的是數位產品經理,另一部份是因為我寫程式或是設計的能力爛到掉渣,我只能靠與眾不同來脫穎而出。某間學校的 program info session 說他們想要多元的 cohort ,不限背景,例如有個校友寫了她在難民營中的經驗。近五年來都在做公民科技而非商業領域的我,才放下心來。我之前很擔心我的科技實力不夠,因為我都在沒什麼人懂數位產品的政府或 NGO 界工作,我不敢去公司面試,覺得我會被洗臉:不太會用數位工具畫出精巧的 wireframe(我總是手畫),產品的數據追蹤埋點埋得零零落落。但反而在申請學校上,每個課程除了標榜校友找到多好的商業公司工作以外,網頁介紹上也都得放做了什麼有社會影響力的專案。

「Be bold!」是我在幾個學校的 info session 中,常聽到的話。也是,我沒什麼好失去的,沒上大不了明年再來一次,但是無所畏懼還是要有個寫作方向呀!我沒有,我卡關了幾個月,約了各路朋友和我一起發想討論,講的時候好像邏輯都很順,但是還是寫不出來,怎麼寫怎麼彆扭,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各種 buzzword 的排列組合和流水帳,一直在公民科技、開源協作上鬼打牆。在某間 dream school 截止前不到 24 小時,我還是連一個完整可以給人看的初稿都沒有。遠在美國加州的好朋友看到一片狼藉的 Google Doc,直接打電話過來問我進度如何,和她男友一起逼問了我的 SOP 架構一個小時。「總的來說,你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權力不平等啊!」她正在念 MBA 的男友這樣說。我有點驚慌地解釋並不是,並說明這個課程沒有很政治,我只是想要做開放協作的科技設計,畢竟我前幾版的初稿可是直接被美國科技業友人評論:「不要用『democracy』,民主現在在美國會帶來負面的感覺。」但一個小時後,我同意他們是對的,如果連商業圈的他們,都能被我說服,覺得我的方向很棒,那強調解決人類複雜問題的課程教授,應該也可以吧?我最後以科技促進參與式民主作為整篇文章的主題。

但我真的「be bold」放飛自我,是在最後一間學校的申請。前面各種匆匆交出去的 SOP 和作品集我都不太滿意,最後一間我想要寫出我自己喜歡的 SOP 和做完我作品集想要展現的專案重點。我跟在美國念書的台灣朋友通話,他提醒我不必在 SOP 裡顯示自己是多樣化的人才,因為 CV 和作品集就夠多樣了,他說 SOP 是聽一個人的 TED talk。在跟他聊之前,我就已經決定,最後一間申請要把在前面幾間遮遮掩掩的政治觀點都倒出來,於是我跟他分享了幾個讓我義憤填膺的經驗。

Tell a story

之後我要開始寫的時候,就決定從這些情緒性的經驗入手:作為一個年輕亞洲女性,我在全球科技生態系中是邊緣化的,但同時我在台灣做的數位民主、公民科技,也沒有考慮就在我家樓下公園的無家者和性工作者。這就是權力不平等的一張照片。

這個開頭很棒,我也寫了氣勢滂礡的結尾,但中間要怎麼串我又卡住了,只能潦草剪貼之前幾篇 SOP 寫的我在某些專案的貢獻敘述,然後再加上幾句話,試圖把這些專案細節跟我在乎科技要開放的權力不平等連結起來,最後眼睛一閉寄給幾位朋友幫忙看。但其實我整個人已經精神十分低落,非常不想要再改了。

「我找不到這段的 topic sentence 是什麼。」好幾個朋友的回饋都是有提到很棒的點,但是很零散,不知道段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有人建議我只要提到兩個專案就夠了。最醍醐灌頂的意見是,一位朋友列出了五點他在我文章中看到的主題/論點,建議最多寫三個主題,每一段都要回應 prompts。他 highlight 了散落在比較後面段落的兩句話,覺得這兩句話很棒,可以往前放和多說一點。

I want to hack the structure of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

The genuine openness is not just to open a door but to invite people for dinner.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 highlight 開門那句,我才發現這真的是個好譬喻,讓一切具象化。於是我接下來順著這個譬喻寫。先講真正的開放不只是開門,而是邀請共享晚餐這個譬喻,帶領讀者認知我想要怎麼 hack the structure of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接著從邀請一起吃晚餐展開,到開放廚房和上傳統市場,解釋我如何想要在科技開發過程中讓更多人參與。一旦抓緊主軸,接下來很像是在剔骨頭,跟這兩句話無關的內容就刪掉,即便那些內容展現了我很棒的一些面向。也由於是用句子作為核心,我有拋開過往在國際會議中的講者介紹裡習慣用的 hashtag ,用比較長的句子去解釋我到底想要做什麼,不再堆砌各種空泛的概念。舉例來說,原本常常出現以下這種句子:「I want to build bottom-up co-creation with multi-stakeholders for complex social challenges in open collaboration. 」敘述正確,也有用到關鍵詞,但讀者看完還是不會很清楚我在幹嘛。

最後的版本我很喜歡,覺得一氣呵成,有幾天晚上睡不著還去重讀好幾次,甚至還逼一個朋友要聽我把整篇唸完。我申請的結果還沒全部出來,目前已被一家拒絕,但我知道我至少努力過了。

本來還想要繼續寫 SOP 撰寫時,請歐美友人幫看時遇到的文化差異,我怎麼把自己的思考轉過來的,甚至列點分享。不過我現在累了,而且覺得這比較適合綜觀 SOP 、作品集、CV 一起來講。就再寫一篇囉!

感謝各方大德一路上的支持和幫忙,希望可以趕快跟大家分享好消息。

--

--

Yun Chen

Nobody in g0v.tw, PM of disfactory.tw. Caring #civictech #opengov #socialdesign. Now researching on Internet and open democracy.